夏至吃什么?二十四节气夏至时节的饮食习俗

榕树凋零,残枝败叶尽被抽走,春天已然离开;石榴花盛开,开出一片红红火火的烈焰,夏天,它来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炎炎烈日,炙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瓦蓝瓦蓝的天空似乎看得到热气升腾的曼妙景色。在这么一个热气腾腾的时节里,人们都爱吃冰凉的食品,那么,该时节的传统习俗会是吃些什么呢? 夏至时节个地方的饮食习俗北京“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二十四节气夏至时习俗有哪些?

夏至的到来,温度也跟着上涨,这时候要注意防暑,也要注意饮食。古时候的夏至是重要的节日,现代人还留有哪里习俗呢? 夏至日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时节的习俗,芒种时节的五大习俗

芒种悄然至,麦田金灿灿,布谷阵阵啼。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时节,是一个农忙的时节,因此也叫做“忙种”,忙着种,一幅乡间田野里农忙的景象。在这样一个繁忙的农忙时节,人们还是不忘进行流传千年的习俗活动。那么,到底芒种时节有什么习俗活动呢?芒种时节的五大习俗一、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

立夏吃什么?推荐三个立夏的习俗小吃

立夏蛋长江以南汉族风俗。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立夏饭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食材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

老苏州立夏习俗,糟菜美食少不了

老苏州夏天有一宝,那就是自古闻名的苏州糟菜。一到立夏时节天气转热后,传统老苏州就对糟味情有独钟。老苏州立夏习俗里少不了的糟菜美食。什么叫糟菜苏州糟菜自古闻名,苏州人一到春夏就对糟味情有独钟。所谓“糟”,原本是指制酒剩下的渣滓,但在它进入苏帮菜后,慢慢变成了一个烹调所用的动词,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例子。苏州糟菜有热糟和冷糟。热糟又称“抢糟”,是将糟卤淋在加热成熟后的原料上,香味不如冷糟香,因而只作应急之用。冷糟是将冷却后的食材浸入糟卤,糟香浓郁。下列几道糟菜美食,就是老苏州在立夏时节最喜欢的一些菜肴。糟鸡糟鸡是一味常见的凉菜,在春夏时节尤为流行。这道菜的重点一是糟卤的调制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的习俗,十二个立夏风俗一一介绍

一、立夏蛋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画,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二、煮鼎边做夏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

福州立夏习俗有哪些

吃碗糕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磨麦粉、米浆,做煎饼,炊碗糕。碗糕以小碗为模具,抹净油,倒米浆,上面撒些芝麻,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出锅将糕从碗中倒出即可。据说福州立夏吃碗糕煮锅边的习俗盛行于明末清初。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有一天来到福州南郊,老百姓正打算劳军时,突然遇到残敌骚扰,百姓急中生智,将磨好的米浆煮成鼎边糊,众将士吃饱后一举歼灭残敌。吃鼎边糊福州人“做夏”吃鼎边,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正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

迎春习俗--打春牛;为什么打春牛?怎么打春牛?打春牛的历史

打春牛是什么意思?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是以汉族为主的迎春习俗。唐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而且直接影响并传入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

清代民间习俗--立春迎春撒米豆(撒痘);撒痘的几种类型。

在清代民间的迎春活动中,“撒痘”的风俗十分流行。当游行队伍中的春牛在街上经过时,观众往春牛身上抛撒豆粒或者稻米。人们相信,“撒痘”可以驱痘。人们把春牛看作吉祥的象征,认为它可以为儿童带来健康和幸运。因此在一些地区,还产生了和牛有关的其他习俗。撒痘的习俗在全国十分普遍,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撒豆撒豆的流行地区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大豆产地。因为“豆”和“痘”同音,人们认为撒豆就是“撒痘”,可以为孩子消除水痘。有些地方撒豆时往往也撤芝麻。因为豆粒的大小如痘,而音与“水痘”的“痘”相同,那么“芝麻”的大小如麻疹,而字音也同于麻疹的“麻”,所以认为豆可消除水痘,而麻可以消除麻疹。例如陕西城固“

清代民间立春习俗--饮春酒;北南方饮春酒有什么区别?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席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平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这种春宴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