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有什么气候特点?

风沙春分时节,在我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低温阴雨在春分时期,当有冷空气连续入侵我国南方,会出现温度持续偏低的春寒天气,此时,再有相伴的连阴雨,对农作物会有很大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0~12℃以下(各个地区标准不很一致),时间连续5-7天以上,就有可能造成水稻严重烂秧。因为水稻和棉花都是喜温作物,在10~12以上时,最低气温在5℃以上的晴好

闽南春分有什么谚语?“春蟳冬毛蟹”,“春刺马鲛味,夏刺狗伓鼻”说的是什么?“春水糜雨,卌九日乌”,“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意味着什么?

春分体现的是“平均主义”。闽南俗语说到,“春分,暝日对分”,民间认为春分这个节气,晚上和白天的时间平分,时间一样长。同时,春分时节往往气温跌宕,急升骤降。闽南俗谚说“春天囝仔面,一日变三变”,形容的就是春天的天气,犹如小孩子的脸,喜乐无常,说变就变。在闽南,春天的雨是最恼人的。“春水糜雨,卌九日乌”、“春雨落淋漓”都是说明春雨连绵不断;“春寒雨那溅”说的是春天天气寒冷,雨又伴随而来下个不停,从而增加寒冷的程度。从气温来看,“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春分时节,回暖驶入“快车道”,由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攀升速率最快的时期,气温开始大回升。而从惊蛰的第一声春雷后,雷便伴着雨水时不时的到来。

为什么要在春分竖鸡蛋?有什么原理和方法?

为什么要在春分这一天竖鸡蛋呢?据说,这一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也易于竖蛋成功。春分竖鸡蛋的原理原理一: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注意:其实地球磁场这种说法是不一定是准确的原理二:蛋壳上有许多高0.03毫米左右的突起,三个突起可构成一个三

二十四节气芒种节气风物:火烧天是什么意思

芒种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九,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时节温度显著上升,降雨量也总体充沛,正是栽培庄稼作物的好时机。“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这是什么意思呢?“芒种火烧天”是一句民间流传已久的民谚,后一句是“夏至雨绵绵”,意即芒种过后就进入了了仲夏,天气开始炎热起来,因此民间有“火烧天”的夸张说法。如果芒种未入梅,天气会持续晴好,迟至夏至节气才入梅,届时将会阴雨绵绵。芒种节气一般在公历的6月5日前后, 前半月天气多晴少雨,有时还伴随初夏高温,形成“火烧天”的天气。后半月多雨,有些年份还有连阴雨,形成“夏至雨连连”,造成气温偏低。如西安常年6月份降水量是52毫米,而有些年份6月份雨水特别多

九九归一,二十四节气之芒种物语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道:“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节气的名称大抵由此处来,芒种时节到来,农民朋友们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我国民间处处是夏季的旖旎风光。从气候、风俗和养生方面来细说芒种节气物语。芒种气候:一年一度梅雨季芒种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已是炎热闷湿的夏天了,并从初夏向盛夏转变,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开始增多。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都已能体验到夏天的炎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6月份都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海南、两广等地,6月的

二十四节气芒种的气候特点;芒种雨量和气温的气候特征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1、雨量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

二十四节气秋分过后还有秋老虎吗?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分之后,而秋季进去深秋时节,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分时暑伏远去、秋老虎也已经结束了,太阳自南半球向北半球运动,人们会觉得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开始进入了秋

二十四节气芒种的由来,为什么叫芒种?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

二十四节气芒种三侯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芒种三候是指将芒种前后十五天分为三等分。每五天为一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秋天产的卵破壳生出若虫,然后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反舌鸟(据说这种鸟会学其他鸟叫)与此相反却停止了鸣叫。芒种一候螳螂生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芒种一候,也就是指每年的6月6日—6月10日左右,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茧成为小螳螂。当然根据各地的气候和环境的不同,螳螂卵的孵化会略有不同。芒种二候鹏始鸣芒种二候,通常在每年的6月11日至6月15日。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

立春开什么花?立春有什么应节植物?

水仙花水仙,百合目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伞状花序。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是中国十大名花之十。水仙鳞茎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外科用作镇痛剂;鳞茎捣烂敷治痈肿。梅花梅花,蔷薇科、杏属小乔木,又名梅,别名:春梅、干枝梅。原产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迎春花木犀科、素馨属落叶灌木,直立或匍匐,高0.3-5米,枝条下垂。枝稍扭曲,光滑无毛,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狭翼。叶对生,三出复叶,小枝基部常具单叶;长圆形或椭圆形

二十四节气芒种节气的内涵是什么,芒种是个怎样的节气?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在乡间流传着许多与芒种有关的谚语,如:“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五月栽红薯盘大墩,六月栽

立春和打春是一样吗?打春代表什么习俗?

立春立春是春节前后的重要节气,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夏朝时,曾经以立春日为正月节。现在的立春,一般在阳历2月4日或5日,而农历有时在腊月,有时在正月、二月。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如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活动,有打春牛和咬春之习俗等。各地传统不同,风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但是归于一点,都是庆祝新春的开始,寄予新的希望。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

二十四节气芒种虾皮(芒种皮)是什么?怎么辨别、挑选芒种虾皮?

什么是芒种虾皮熟悉水产行业的人都会知道,芒种作为农作物收获的节气之一,在这个节气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虾皮称为芒种皮。芒种皮是一年之中只在芒种前后产卵毛虾制作而成。芒种虾皮肉丰厚而鲜美,只有有经验者才能捕捞,因此作为芒种时期的特色美食而存在。芒种虾皮产自东海渔场,我省洞头洋渔场三盘岛一带为最佳,每年只在芒种时节前后半个月旺发,故称之为“芒种皮”。芒种皮与一般的虾皮不同,虾体粗大、发红、味美,虾皮背至尾带红膏。其钙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芒种虾是芒种前后处于产卵期的毛虾,这个时节的毛虾又丰腴又饱满,只有稍纵即逝的一个月产期,用这最佳一个月捕捞的虾制作的虾皮,就是虾皮中的极品——芒种虾皮。而芒种过

清代民间立春迎春有什么礼仪?

立春迎春礼仪的区别立春迎春礼仪的结构在我国基本上是一致的,早在乾隆年间,《潞安府志》的编者就指出了立春迎春礼仪的普遍性:“立春:迎春、鞭春及春盘、春饼,海内俱同。”在这里强调了这种共同性,但是具体的执行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北京的立春迎春礼仪与外地的立春迎春礼仪有着较大的区别。清代朝廷不举行立春迎春礼仪,皇帝也不参加立春迎春礼仪。所谓“遵制鞭春”只是“各省会州府县卫”等地方政府的责任,对朝廷并不适用。相反,皇帝和皇后还要接受下属的节日进献和祝贺。关于地方上迎春礼的意义,礼制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春迎春礼仪的劝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它的表层意义,是地方政府宣扬的意义,也是居民理解的意义。因为

夏季的浪漫花香,二十四节气芒种开什么花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在这逐渐变得炎热而潮湿的天气里,美丽的花朵和浪漫的花香,或许能够为你带去一点清新与凉爽的感觉。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芒种节气开什么花。一、玉簪百合科,玉簪属。叶基生,卵形,总状花序高出叶丛。阴地植物,喜湿,忌阳光直射,耐寒。树下或建筑周围阴蔽处或岩石园。二、一串红唇形科,鼠尾草属。不耐寒,耐半阴,忌霜雪和高温,怕积水和碱性土壤。花丛、花坛,带状花坛或自然式纯植于林缘。三、绣球花虎耳草科,绣球属。叶对生,纸质或近革质,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喜温暖,不耐寒,喜阴,林缘,点缀在日照短的湖边、池畔、庭院,配置与假山、山坡,花篱,花境。四、小栀子茜草科,栀子

古代立春有什么禁忌?

1、立春之日不看病,倘若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2、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为什么非要选在这一天去理发呢?3、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都说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4、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

与二十四节气芒种随之而来的黄梅时节是什么季节?黄梅时节有什么特点?要注意什么?怎么预防?

什么是黄梅时节?黄梅时节,是我国江南地区对每年芒种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的称呼,梅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天气,因为在那个时候江南地区的梅子正值黄熟期,天气多绵绵阴雨,故又称作黄梅天、黄梅时节。黄梅时节、梅雨季有什么特点?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黄梅时节要注意什么?黄梅时节,人们要注意留心天气预报,当潮湿空气来袭时,记得紧闭家中窗户,不给窗外湿气潜入的机会。其中,防潮最重要时

二十四节气处暑的三侯是什么?处暑物候特征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五谷成熟时。处暑三候时间段:处暑三候是这样说的,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也就是说每隔5天是一候,处暑时间在阳历每年08月22~24日,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基础上加5天就可以推算出处暑三候中每一候的时间了。

二十四节气处暑下雨是好兆头吗?下雨有什么说法?

在中国的习俗当中,出现的一些东西或者事情,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尤其是在一些节日当中,那么处暑的时候下雨好不好呢?处暑下雨有什么说法呢?处暑下雨好吗在传统民俗中,处暑下雨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民间认为这一时节的天气,是下阶段天气的前兆,处暑节气下雨代表着接下来的秋天会一直雨水充沛,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的便利。所以在部分乡村地区,处暑下雨一直都不受农人欢迎。处暑下雨有什么说法1、处暑下雨万人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处暑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较多。而民间一般认为,秋天雨多,丰收不保。如果是夏天雨水足的话,稻子灌浆会足些,到了秋天就会迎来丰收。2、可如果到处暑节气还下雨,就说明秋天的

二十四节气处暑相关谚语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处暑收黍,白露收谷。处暑见新花。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开花不见花(絮)。处暑花,不归家。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处暑长薯。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

二十四节气处暑有什么特征?

气温下降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南方“秋老虎”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

中国二十四节气处暑是什么意思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

二十四节气的白露的来源

二十四节气的白露的来源进入白露表示天气已转凉,彻底告别炎热的夏季,早晚温差较大,早上起来地上的落叶、路边的小草、草丛上的蜘蛛网等上有面很多露珠,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诗《白露》:“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说明昼夜温差大,很多农作物进入收获季节,所以白露后要注意适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另外温差大利于作物成熟,收获过早过晚,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差,所以适时收获农作物。

二十四节气白露到来意味着什么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

二十四节气白露到来天气有哪些变化?

二十四节气白露到来天气有哪些变化?1、谚语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意思是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2、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据资料记载: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3、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西

二十四节气白露为什么叫白露?在古人眼里白露是怎样的?

白露为什么叫白露?在24节气中,白露不显山露水,是一个过渡性的节气。白露之后就是秋分,从夏至冬的寒暑变化即将迎来最关键的转换点。《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积聚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到草木上,当早晨太阳升起时,便形成一片片闪着光的秋露。原来,古代中国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思考世界,而五行又和五色相对应,即春天甲乙木色属青,夏天丙丁火色属赤,中央戊己土色属黄,秋天庚辛金色属白,冬天壬癸水色属黑。所以,秋露按照秋天所属的颜色,而被称为“白露”。白露三侯是什么?白露是“气始寒”的季节。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的是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大雁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白露三侯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的是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大雁开始了由北向南迁徙的旅程,很快,燕子也飞走了,留在森林里准备越冬的鸟儿,则开始为自己储藏各种食物。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玄鸟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是汉语词汇,拼音yǎng xiū,指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

“馓子”原来是清明节的美食?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节吗?

民俗专家高巍先生介绍,《清明上河图》实际上描绘的是都城开封汴梁商业繁荣、人丁兴旺的一种景象。如果大家仔细观赏《清明上河图》,会发现岸边的各种树木并没有像春天到了那样,挂满绿叶或者是开满了花儿。而按理说,开封距离南方要比北京近的多,到了清明时节,到处应该是春天甚至是夏天的景色。因此可以推断,《清明上河图》不是对清明节场景的一个真实描绘。

古今扫墓有什么差别?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节正日子是出家人扫墓,而作为民间群众,则是在清明节前后十天,还有的地方要求在清明节之前扫墓。但是不管古今清明节前后扫墓差别有多大,但一定是把扫墓和踏青结合在一起的。